第416章 印度的文明(1 / 4)

明末球长 一脸坏笑 6950 字 2021-01-12

文明之间,有所谓元文化的表述。

元文化的意思,就是刨除那些繁文缛节,刨除那些根本不必交谈的废话,去说那些实质本源。

中国的元文化,本质就是没有身份界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在几千年前就发出了如此的呼喊,这究竟是陈胜亲口所言,还是司马迁的遥情想象,后世的人已经无从得知了,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中国人的眼里,一个人的个人奋斗比他的出身更能决定他的命运,他的地位。

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终于在72岁时借钓鱼的机会与姬昌相见,助其兴周灭商。战国时,张仪,苏秦以布衣之身,游说诸国,官拜将相。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西汉开国功臣,也绝大多数出身布衣。“英雄不问出处”成为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的思想。

而在印度,婆罗门是决不会去同情贱民,认同贱民是和自己人格想等的人的。

本质上,就是不同民族在入侵印度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近乎于相似的统治方式种姓制度。

这些人也不嫌无聊,这套把戏玩了这么多次,都已经习以为常。

这也导致了,在新的征服者出现后,整片大陆麻木不仁,想着的不是保护共同利益,而是思考着如何维持自己的地位,而对于新从北方来到的民族来说,对于自己民族,或者说自己这些精英自己的利益来说,如何选择?

统治成本与收益产出比。

这是一种上层挤眉弄眼,互相勾结一番后,发现对他们最有利的选择,无论是被征服民族的上层还是征服者民族的上层都差不多。

人类有无数的政策和法规,乃至于道德,其实最后都输给了成本,这几乎是普世价值。

印度的村社制是构成古印度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古印度奴隶、封建社会的基础。村社制与种姓制度结合,村社内部阶级分明,对于居于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来说,几乎是最佳选择。

按照教阶制度的分工各司其职,高种姓的负责村社的祭祀、教育、行政管理等,低种姓的则去种田、纳税和做一些服务于高种姓的工作,诸如清除垃圾、屠宰等。

而在村社外部,地形复杂、山川阻隔、道路艰险,再加上每个村社都实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各村村长等村社管理人员直接替国家征税和传达国家指令,所以村社之这些田园风味的“小王国”使人们的头脑局限在极狭小的村社范围之内。

对内,这样的统治方式,使得统治者更喜欢把居民变成越来越愚钝无脑的人,通过道德宗教进行钳制愚民,因此小民越愚蠢越好。

当然了,如果是在中国,那些大小军阀,中军佐什么的,会计算一下得失,我的地盘这么小,为什么不把手下小弟养活的膘肥体壮,装备上最好的砍刀,去铜锣湾砍出一块地盘,做铜锣湾扛把子呢。

但是在交通不便的印度,出击的成本太高太高了,你打出一片地盘以后,会发生什么?

你打下一片地盘,却发现新地盘和老地盘之间交通不便,运输一些物资,走走停停,在路上的损耗,比这些物资都多!

在古典式帝国,无论是古代秦汉中国,还是西方的古罗马修路绝对是第一政治正确的任务,始皇帝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基本上就是最正确的道路。

一个帝国的大脑下命令,去灭掉某处不开眼的傻瓜,而神经线却缓慢的输送命令和物资,等到了手举起砍刀的时候,傻瓜可能已经饿死了。

这就很不好了。

而在印度,由于始终缺乏强有力的政府进行道路建设,从一个邦到达另一个邦的成本太高,因此逐渐开始内部封闭,这也是很正常的。

逐渐发现,打下一片地盘后,那块地盘上的出产,不能带回自己的本部,只能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