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大规模生产武器(1 / 3)

接着试第三种,毛瑟式和弹壳结合式,枪机底下是枪托和枪管连接体,枪机口边上连接体略高二十几毫米,上面有一凹槽,卡枪机柄用的。

枪机座和枪托枪管连接体是一体的,枪机尾端有一个分为两半的圆环,下方有一个短短的向下向后的导轨槽,枪机柄稍微向上旋转二十多度向后拉,枪机随着导轨槽后拉并上翘45度,枪机口稍细,枪管稍粗,装引火药发射药和米尼弹,大拇指压实,有点疼,可以给大拇指上套一个硬点的东西。

打了100发,基本上每一发漏出的烟火都不多,不仔细看看不出来,如果把枪机口再倒成圆的,枪管里也倒成反圆的,就好像手掌抱拳一样,气密性应该更好,最重要的是枪机柄和凹槽得紧密,给枪机施加向前的压力,这样气密性就更好。

决定了,就用毛瑟式和弹壳结合式!

就是操作稍微复杂,当然是相对明朝没文化没见识的农民兵来说的,对徐伟来说再简单不过,左手抱着枪,右手抓住枪机柄上旋二十多度,后拉后枪机口上翘45度,装引火药盖上引药盖,装发射药,装米尼弹,大拇指压实,下压前推枪机柄,下旋卡住,打开击锤保险,瞄准发射,ok!

简单说就是枪机柄一转一拉,装引火药关药池盖装发射药和弹头,压实前推下压旋转锁定,打开击锤瞄准发射,有点文化有点机械知识的应该都能明白。

既然这种最好,加工也不是难事,那没理由不用,太先进了?哥们,大明军队战斗力本来就不行,忠心还成问题,你让他们拿着非常慢的前装枪,发射速度不够快,如果敌人顶着厚盾不记伤亡的猛冲,或者骑兵快速冲锋,咱发射速度不够啊,拼刺刀?咱能稳住放放铳就不错了,你行你先上,大哥先撤了!

前装线膛燧发火枪配定装弹药一个稍微熟练点的射手十二三秒能打一发,后装线膛燧发火枪配定装弹药一个稍微熟练点的射手7秒一发,不用排队换队列,不用光站着,趴着半跪着都行。

徐伟再把枪机设计完善一些,生产出五把,和四个铁匠一起打,直到准备的火药和子弹打完,发现了一些毛病,解决它,然后开始改造量产。

还好当初为了防止士兵在战场上出现紧张哑火了没发现,子弹没打出去就再次装弹导致炸膛,或者把通条忘了抽出来给打出去造成膛压过大容易炸膛,徐伟特意让把枪管后部留粗一点。

不过这点粗还有点危险,可也不能浪费,再说咱这是锰合金又镀铬的枪管,没那么容易炸膛吧?先做出来的枪管这样搞,后面做出来的枪管后方加厚一些,枪机加工费点事,就没问题了。

话说因为燧发火枪发火率不是百分百,最高有九成半发火率,那是最好的燧石才能达到的,一般九成八成半,所以三千人站成三排排队枪毙一轮,只一轮后最少有300支枪没打响,重新击发就没事了。

可战场上人喊马嘶的,伤员的惨叫声、指挥官的发令声、双方的火炮声、奔腾的马蹄声、敌方的枪声、我方同伴的惨死样、人体血液肠子什么的、硝烟刺激的流泪难受等因素都能影响到士兵的发挥。

一些承受能力弱的新兵可能崩溃逃跑或傻傻的冲锋,再带起更多的骚乱,一些紧张的士兵可能完全忘了平时刻骨铭心的训练操作,导致火药装不进去、火药撒了、引火药没装、弹头装反了、通条忘了抽出来、闭着眼睛发射、先装弹头再装发射药的、有没有发射出去心里没数,接着装弹、甚至有的枪管里都装了十几发子弹装满了就是打不出去的等等情况都有,毕竟这些士兵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知识和长时间训练演习,紧张在所难免。

后装枪问题少了一些,至少通条不用了,准备一个勺子清理枪膛就行,枪也不用转来转去,直接左手抱着右手装药装弹。枪机短,只有几公分,内径更短,正常装药装弹后子弹尖就比枪口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