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守土(2 / 3)

从九一八算起,我们已经整整打了十年。”光头继续说道。

老人轻轻摇头,“是光绪二十一年。”

“那一年,清廷将tai湾割让给了倭人。”

老人走了两步,“那一年,老夫在tai湾参加了抗日军,中国人林森抗日于斯时始!”

“到今天,这场战争我已经打了整整四十五年!”

他叫林森,国党元老,是典型的传统文人,戴眼镜,留长胡须,温文尔雅。他喜爱收藏古董,据说,最珍视的是他表妹的遗骸——一具白骨骷髅。他虽是国家平民元首,却一身布衣,穿黑色或蓝色大衣长袍,戴灰绒呢帽或黑色礼帽。他:“习惯于独来独往,除了司机外,平时不喜随身随从。”每次补鞋都向鞋匠道谢。对日宣战就是他宣布的。

1938年6月中旬,国民政府军委会制定了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也规定了战略方针,其中心思想是立足外线,保持部队高度的机动性,利用地形和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以空间换时间,最后转变敌攻我守的战争态势。按此计划,蒋光头自任总指挥,调集第五、第九战区全部兵力和海空军各一部,沿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组织防御,准备持久作战。主要目的一在于以空间换取时间,内、外战线结合,消耗、挫败敌人;二是及早内迁工厂、内运物资、整备军队、加紧生产,作长期抗战准备;三是争取国际上同情和支援,期待国际战场的开辟以彻底战胜日军。

国共两党为了抵御民族大敌,进一步加强合作。7月6日,在武汉召开了国民参政会第一届会议。大会庄严宣告:“中国民族必以坚强不屈之意志,动员其一切物力、人力。为自卫,为人道,此穷凶极恶之侵略者长期抗战。以达到最后胜利之日为止,”

虽然最后武汉还是沦陷了。

江汉平原七千多平方公里又没守住,只有吾等为其死。这是张自忠说的话。

1938年秋,南京沦陷,武汉相继失守,华夏军队节节败退,所有的人员与物资滞留在宜昌城,前有长江横亘,后有日军追击,宜昌城不异于敦刻尔克的绝望与情急。所有的人员和物资都急需船只运输,而马上要进入枯水期的宜昌只剩40天可供航行,怎么办?

等待撤离的人急的没有办法,宜昌码头拥塞不堪。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有一个人站出来大声宣告:“我有把握在40天的时间内,把拥塞在宜昌的物资和人员运完!”

他叫卢作孚,身着中山装,身材精瘦眼神却坚定有力,人称“船王”。

秉承着“实业救国”决心的他创办了民生公司投入三峡航运。面对此时混乱的宜昌城,他义无反顾地担起运输撤离的任务。一番豪言壮语点燃了在轮船上焦急等待出路的所有宜昌人!

刻不容缓,10月23日,卢作孚通宵达旦制定出紧急运输方案。10月24日,第一艘满载着物资和人员的轮船启航,开出宜昌港。接下来的三四十天,民生船只日夜穿行于川江航线上,一刻不停地抢运人员和物资。

航行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民生船只艰难穿行在滩多水急的长江上,最可怕的是随时可能遭受日军轰炸机的袭击而沉没江面。敦刻尔克道森船长在敌军飞机瞄准攻击的最后一刻改变航道的惊险,在宜昌大撤退中每天也都在上演。

卢作孚和他的民生船队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航行条件下赢得了这次大抢运,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运输任务!到宜昌沦陷前,民生公司运送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

代价却是:民生公司一共损失了轮船16艘,116名公司员工牺牲,61人受伤致残。仅1939年,民生公司航业部分的损失就高达400万元。

“……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地歌唱,汽笛不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