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何为霸,何为王?(1 / 2)

冥九曲

贾诩如今高居丞相之位,今非昔比,再不能闲云野鹤,悠哉悠哉了。他要考虑一朝宰辅该考虑的事。而这个“朝”,正是韩炜的“凉朝”。

在当今的政治活动促成下,简单的废立天子刘协并不可行,肩负时代变革大任的丞相贾诩在汉室灭亡特殊性的考虑下,选择了这样一种政治路线,渐进式前进,那就是霸者理论。

连当年韩炜还是车骑将军的时候,荀??菜倒?骸拔簦??哪芍芟逋醵?詈罹按樱?咦娑?ノ?宓坨伤囟?煜鹿樾摹蕴熳硬ピ剑???壮?灞???诵奈薏辉谕跏遥?墙??锾煜轮?刂尽!

董昭初归韩炜之时,也对韩炜进言曰“将军兴义兵以除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实,此五伯之功也。”

在东汉末年到三国这一段时期,实际政治行动中,经常被替换成另外一种说法“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是一种被后世经常诟骂的“口号”,然而在这些三国风流人物眼中它却异常神圣,不管倡导“尊王攘夷”的政治家是否潜藏着险恶的用心。

不管是奉天子,亦或是挟天子,都有人与韩炜提到过。当然,这些人都没有贾诩提出的早。

毛阶说过“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功业。”

韩炜在冀州,沮授一样说了相同的话“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神圣的理由是“尊王攘夷”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在原始儒家看来,分封制度本质上体现的是对君主的高度忠诚。在君主专制横行的时代里,蕴含如此忠诚精神的制度显然相当神圣的。

然而如果看我们过往的历史,分封制度始终是国家统一的障碍。

从秦始皇开始直到汉武帝时期,君主最大的忧患是如何除掉诸侯国家。

汉末三国时,不可能不意识到这种制度的危险。

因为强调“尊王攘夷”,不仅仅是在保护现任君主,而且要恢复诸侯国制度,造成国家新一轮分裂。

而对待汉室的态度,大抵有两种,一是更替,二是保护。他们都趋向“尊王攘夷”,然而他们的用意却不同。

那么重提这几乎已经被遗忘的历史,本身矛盾巨大的制度,政治博弈的各方到底做何想法呢?

拥护汉室政权的人在当时已经属于少数。

代表人物是荀??魑娜簟

荀??欠浅t尥?白鹜跞烈摹钡模?诤?糠钐熳邮保???羌?u蕹傻摹h欢?罄春?肯虢?涣刮涑晒?氖焙颍??匆浴疤?姹拘艘灞?钥锬????艺曛?希?赝酥?担??影?艘缘拢?灰巳绱恕薄

结果显而易见,韩炜毫不留情的排挤了荀??\??纠淳腿衔?阂迨坑写姹局?迹?傩崭芯啥?霭А

他追随韩炜,主要看重了韩炜能再次匡扶汉室,而造成“尊王攘夷”,本意不在复兴分封制度,是看中分封制度当中的“尊王”精神,让当时已经稍成“气候”的“诸侯”能够效法西周分封制度下的诸侯,齐心协力地扶持已经失去实权的天子刘协。

然而这种“尊王攘夷”已经不合时宜,也是荀??詈笃炔坏靡牙肟??浚?橐?搅值脑?颉

另外一种“尊王攘夷”是野心家与阴谋家的战略设想。

这也是贾诩极力推行的。

贾诩在想什么?

先来看看分封制度和“尊王攘夷“。

分封制度是西周为将土地民众圈让给本族人员,功臣以及前王朝遗老遗少,让他们众建国家,目的是警卫边患,协助皇室治理疆土。

齐桓晋文尊王,是协助当时没落的周天子惩戒不法的诸侯,并保卫边疆,宣称促进周王朝的大团结,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王室的名义四处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