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困惑(2 / 4)

最终诊断 号西风 4204 字 2021-12-13

菌落及镜下关节菌丝特征;3免疫学检查,球孢子菌素试验强阳性;4分子鉴定:聚合酶链反pcr,its等测序分析或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鉴此,诊断证据不充分的未予纳入。

检索文献,自1958年至2019年8月,共报道43例球孢子菌病病例,本文纳入36例。

3.1、输入性病例

诊断证据充分的输入性病例共15例,其中近10年报道10例。

1958年,甘蒂报道中国第1例明确诊断的球孢子菌病,研究者进行真菌培养、组织病理检查及动物实验全面证实为球孢子菌感染。

该患者为美籍华人且曾赴美国亚利桑那州及加利福尼亚州等,可认为其为输入性感染。

此后输入性病例报道日渐增多,并被陆续报道。2017年国内首次分离并用分子鉴定确诊1例c.posadasii所致肺球孢子菌病。

输入性病例地理分布情况提示,主要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可能赴美国等疫区的机会较多而增加感染风险。

3.2、可疑本土感染病例部分病例报道未有明确疫区旅行史,共16例球孢子菌病例被初步确定为国内感染可疑病例。

1963年,穆瑞五报道1例球孢子菌感染病例,研究者通过组织病理、真菌培养及动物实验证实为球孢子菌,该患者为半农半商者,无疫区旅行史,患者在甘肃兰州起病,此为第1例最为可疑的本土感染患者。

2010年,连宁芳报道了8例2004—2008年间诊断的球孢子菌病,均为病理证实,患者以青年男性为主,均无出国或疫区旅行记录,发病地点为福建地区。

n报道2007年1例14岁男孩于海南潜水时呛水后继发咳嗽及发热等症状,后诊断肺球孢子菌病。余报道病例可存在真菌感染风险因素,如应用免疫抑制剂、xidu及aids等。

可疑本土病例地理分布情况提示,同输入性病例地理分布对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报道病例较多。

作者曾着重分析我国gansu和fujian等发病地域的地理环境、生态学及气象学因素,提示某些区域可能具备球孢子菌的生存条件。

3.3、未明确分类的确诊病例5例球孢子菌报道中旅行史信息缺失,报道者对患者信息问诊或记录不完整,未能予准确分类。

其中3例报道值得关注:梁翠华于2009年报道1例球孢子菌脑膜炎患者,该患者为张家港地区建筑工人,该患者去国外疫区可能性较小,而其接触泥土、沙尘等的机会更多。

欧阳文献于2008年报道1例婴儿播散性球孢子菌病例,患儿4个月大时患病,1个月后死亡,尸检后组织病理诊断为该病。

该病例亦缺少旅行史信息,基于生活常识,该患儿疫区旅行史亦可能性较小。

tang报道1位集装箱装卸工人在用扫帚清扫来自米国的集装箱后出现发热、咳嗽及皮疹,后病理诊断为球孢子菌病,有较大输入性感染可能。

3.4、有待商榷的病例童竞亚和吴宣成分别于1985年前后报道厌酷球孢子菌及球孢子菌病,后1991年该菌被吴绍熙和shadoy等重新鉴定为伊蒙菌,所致疾病确定为不育大孢子菌病,故此2例病例报道应在此得以纠正。

2016年王春宝等报道球孢子菌病病例,病理图片及描述为球囊内中空淡染、孢子大小4~60μ、壁较厚且周围有2~7μ嗜酸性放射晕等,根据此病理特点不能确诊为球孢子菌,更倾向伊蒙菌引起的不育大孢子菌病可能。

傅信祥等于1988年报道1例系统性球孢子菌病,患者为纺织工人,反复间断发热3年,无疫区旅行史,组织病理发现“球形真菌孢子体”,但未提及内孢子等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