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今年果然命犯徐云......(大章求月票!!!)(1 / 3)

姜成谷的一番话,算是以办公厅的身份表了个态。也就是初步接纳了张子昂提出的方案。当然了。仅仅是初步而已。毕竟这么重要的项目,不可能是某个人的一言堂——无论是姜成谷还是张子昂这个工程院院士都是如此。说直白点.....国内的工程院院士虽然珍贵,但数量多少也有近千人。如果算上科学院院士,数量甚至接近2000。可永陵呢?却只有一个。虽然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没啥可比性,但性质上多少可以做些参考。因此在永陵的挖掘方面,必须要经过更高层的论述才行。姜成谷和张子昂他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写详实,以此来说服上头的大佬。张子昂显然也很明白这点。因此在探测团队结束探测后,他立刻带着挖掘小组的专家进行起了方案论证。最终在第三天上午。张子昂便将一份完整的方案交到了姜成谷的手中,由姜成谷转呈给了更高层。接着又过了一天。姜成谷传来了高层的回复:原则上同意张子昂团队的挖掘方案,请委员会立刻着手进行挖掘筹备,施工过程将由华夏中建七局提供设备援助。陵墓的动工时间则在.两个星期后。实话实说。这个时间不算很离谱。毕竟重力梯度仪已经清晰的检测出了墓室的结构,加之第一期工程的目标范围也很小:仅仅是切割后殿,其余八座配殿依旧保持原样。换而言之。整个过程中真正需要考虑保护的文物只有后殿中的四具棺椁,外加后殿与配殿之间的气密性问题罢了。永陵地宫99.98%的文物,都不会在这次切割过程中出土。所以文物的保存难度方面,无疑比正常挖掘皇陵下了数个台阶不止。官方明面上对此次切割挖掘的命名比较传统,叫做永陵地宫第一期挖掘工程,没啥特点。不过徐云和陆朝阳私下里则给它起了个代号:向路易十六致敬。两个星期后。2023年3月1日。是日上午一大早。徐云等人便再次聚集到了明十三陵园区。依旧是两星期前的那些人,但众人周围的设备却与之前早已截然不同。例如在永陵的宝城外,此时赫然正停留着不少大型设备,以及分割明显的筹备区域。宝城外。由张子昂领头的一行人正头戴安全帽,游走在工地现场。张子昂先是带着众人来到了几台巨大的挖掘机身边,用戴着劳保手套的手掌哐哐哐的拍了拍其中一台的机体:徐云抬头看了眼这个庞然大物,心中在感慨体型巨大的同时,也冒出了一个疑问:张子昂看了他一眼,笑着问道:徐云飞快的摇了摇头,手中在空中比划了一个高度,说道:听闻此言。徐云身边的陆朝阳、黄雨婷甚至潘院士,都隐隐露出了好奇的目光。徐云所说的这番话,恰好也是他们的疑问。随后张子昂看了徐云一眼,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对徐云反问道:徐云下意识回答:结果刚说完当然是这三个字。他便硬生生的卡壳了。钻孔?显然不可能。钻孔的深度固然深,但面积却很小,主要是用来打桩或者采样用的。盾构机?这也不对。这玩意儿的使用情景虽然是地下,但它主要用于横向挖进,例如隧道或者地铁通道等等。要不...炸药?这更不可能了......这样想着想着,徐云方才注意到了一个被自己忽略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地下建筑可不少,从地铁的站台到地下购物中心,深度基本都在十几甚至二三十米左右。所以照理来说。如果有一种专门挖掘地下设施的设备,他不可能没有见过才对。但此刻无论他怎么想,都想不到一个合理的答案。莫非.....真的是挖掘机?眼见徐云的表情带着一丝茫然,张子昂不由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完,张子昂顿了顿,组织了一番语言,继续说道:随后张子昂朝周围扫了一圈,很快锁定了一个目标。只见他朝众人不远处的几台大型钻孔设备一指,继续解释道:这辈子是土木老哥的同学应该都知道。挖坑这玩意儿的关键点,说白了其实就两个词儿:围护结构施工和防水。毕竟万物都是有压力的,土当然也有。简单的讲。假如你把某块地中间的土挖掉了,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