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降辽灭晋——杜重威(2 / 4)

杜重威继而率军围攻宗城,半夜就攻克宗城,安重荣仅以十馀骑逃回镇州,婴城自守。正赶上天寒,镇州死于战斗及被冻死的有两万余人,安重荣部下见其无力再战,不愿再为安重荣卖命,陆续有人主动归降。

杜重威,在镇州牙将的帮助下攻克镇州,屠杀平民二万人,斩下了安重荣的首级,奏报朝廷,以功授成德军节度使的职位。战后,晋廷改镇州为恒州,成德军为顺国军。

石敬塘病逝,石重贵即位,因石重贵不愿向契丹称臣,双方关系破裂。

耶律德光兵分两路,入寇晋境,顺国节度使杜重威,遂向晋廷飞马驰告契丹来犯的消息,并多次求援。石重贵亲自率禁军北上御敌,命刘知远为幽州道招讨使,杜重威为副,总理北部藩镇御敌事宜,刘知远随后于秀谷大败契丹西路军,晋军主力亦接连于马家口、戚城、澶州取得胜利,契丹军无功北返,暂时驻军幽州。

契丹主耶律德光,第二次率军大举伐晋,杜重威被授命为北面行营招讨使,抵御辽军,然其被契丹围困于恒州城,避战不出,恒州下属九县均被契丹攻克。而集结驻守于邢州北面行营军缺少统一指挥,从邢州溃逃至相州。

行营军张从恩、安审琦等人,在相州城下倚河结阵,阻截辽军。皇甫遇率数千骑前出侦察,至邺县猝遇数万契丹军,且战且退,至榆林店,苦战半日,双方杀伤甚众。安审琦率军往救,契丹军见势回师北走,后晋军乘势转守为攻,石重贵再次命令杜重威与其余行营军,于定州汇合后统军北上。

杜重威率行营军北伐,连克泰州、满城、遂城等地,后闻耶律德光将率骑兵8万反攻将至,杜重威惧战,退守阳城。

契丹大军接踵而至,杜重威命晋军继续结阵南退,耶律德光以重兵围困晋军于阳城西南的白团卫村内,出奇兵断其粮道。

时北风大起,耶律德光令骑兵下马拔鹿角,变骑为步,冲入晋军营阵,短兵奋击,并纵火扬尘以助其势。杜重威犹豫不决,固守不出,幸赖晋将药元福、皇甫遇等率先领精骑从营寨西门突击,符彦卿等引万余骑继后横击,李守贞令步卒尽拔鹿角出击,契丹军未及上马,大败而逃,杜重威随后制止诸将追击,收军返回顺国。

此后,契丹军屡次入侵后晋北方边境,并在顺国境内大肆烧杀掳掠,但杜重威只是龟缩在恒州城内,对百姓见死不救。杜重威见顺国屡遭战祸,残破不堪,又害怕辽军卷土重来,因此多次请求回京任职,但因为顺国是抵御辽军的重镇,石重贵始终没有答应杜重威所请。

后来,杜重威无诏私自回京,以桑维翰为首的大臣都要求重处杜重威,然而石重贵不仅没有处罚杜重威,还将他调往邺城,领天雄军节度使。

幽州刺史赵延寿和瀛州刺史刘延祚,先后诈降,要求内附,请求晋廷出兵接应,石重贵不察真伪,即命杜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李守贞为都监,集合北方诸道藩镇军,会师广晋,企图先取瀛、莫,安定关南,而后进取幽州。

此后,杜重威的一再请求增兵,石重贵又将禁军悉调隶其麾下。晋军到达瀛州城下,瀛洲城门大开,杜重威迟疑不敢前进,又闻契丹将高模翰已引兵潜出,遂遣偏将梁汉璋率2000骑追击,梁汉璋战败被杀。杜重威闻讯,退兵至武强,耶律德光乘势率大军沿易、定直趋恒州。

听闻耶律德光亲自南下,本欲继续南撤,但在张彦泽建议下,与其合兵,西进至恒州城下的滹沱河南岸。

河上的中渡桥,被契丹军占领,张彦泽遂率骑争夺,契丹军焚桥,两军夹河而阵,与恒州守军形成对契丹大军的南北夹击的之有利形势。行营转运使李谷曾劝杜重威与恒州守军相约举火为号,再招募敢死之士渡河,与恒州守军南北夹击契丹,契丹必然溃败,行营众将皆认为此计可行,但杜重威拒绝采纳,并将李谷调离大营。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