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拭方向从驾驶座指向副驾驶,推测是嫌疑人清理车内痕迹时留下的。” 小杨在副驾驶储物格里,找到一张皱巴巴的加油站收据,日期是 8 月 14 日下午 3 点,加油金额 50 元,加油站地址在东郊高速路口附近。
“这张收据说不定能找到嫌疑人的行踪,” 李明拿着收据,“东郊高速路口的加油站有监控,调监控就能看到嫌疑人的样貌。” 小杨却有些担忧:“但收据上没有车牌信息,只能确定加油时间和金额,要是嫌疑人故意遮挡车牌,或者用的是套牌车,监控也未必能拍到有用信息。”
三人回到水泥厂值班室,调取了大门的登记记录。8 月 14 日下午 4 点 15 分,黑色夹克男子登记的车牌为 “京 A?XX36”,联系方式是个空号,身份证号经核查也是伪造的。“嫌疑人明显有备而来,” 小 孙皱着眉,“用假身份登记,故意选择傍晚时段进入厂区,就是为了避开监控和人员注意,方便抛尸。”
小杨突然想起尸体裙摆的撕裂痕迹:“尸体的连衣裙撕裂处很整齐,不像是被铁丝勾破的,更像是被刀具划破的,” 他翻出现场照片,“你看这里,撕裂边缘有明显的切割痕迹,长度约 10 厘米,方向从下摆指向腰部,可能是嫌疑人搬运尸体时,用刀割断缠绕的衣物。” 小 孙补充道:“如果是刀具,现场应该能找到刀痕或刀具残留,但目前还没发现,可能被嫌疑人带走了,或者藏在厂区某个隐蔽的地方。”
“死者右手攥着的白色纤维,与防尘网材质一致,说明她被扔进物料堆时还活着,或者刚死亡不久,有过挣扎,” 李明分析,“脚踝处的环形勒痕,可能是被绳子或胶带束缚造成的,生前遭受过控制。” 他看着尸体指甲缝里的红褐色泥土:“这种泥土不是水泥厂的,可能来自嫌疑人的居住地或抛尸前的藏匿地点,只要确定泥土成分,就能缩小排查范围。”
扩大勘查至水泥厂周边的居民区时,小杨在一家小卖部的监控里,看到了昨天下午 4 点半的画面 —— 银色面包车停在小卖部门口,黑色夹克男子下车买了一瓶矿泉水和一包烟,烟是红塔山,与现场发现的烟蒂品牌一致。“男子戴着鸭舌帽和口罩,只能看到眼睛,” 小杨放大画面,“眼睛是单眼皮,眼角有颗痣,身高约 175 厘米,体型中等,与工靴印推算的身高一致。”
小 孙在小卖部旁的垃圾桶里,找到一个红塔山烟盒,上面有枚模糊的指纹:“指纹与围墙处的残缺指印特征点部分吻合,应该是同一个人留下的,” 他将烟盒装进证物袋,“但指纹残缺,无法直接比对,需要送实验室增强处理。”
天色渐暗时,三人的勘查范围已经覆盖了水泥厂及周边 3 公里区域,共提取指纹 2 枚(完整掌纹 1 枚)、足迹拓片 32 张、纤维样本 15 份、生物检材(烟蒂、矿泉水瓶、头发)8 份、物品(加油站收据、烟盒)2 件。小杨将所有证物分类装盒,标签上详细标注了提取位置和时间;小 孙则整理勘查记录,将足迹、痕迹分布绘制成现场平面图。
“目前的线索虽然多,但都比较零散,” 李明看着勘查记录,“死者身份无法确定,既没有携带身份证,也没有明显的身份标识;嫌疑人虽然留下了指纹、足迹和纤维,但缺乏直接指向身份的信息,银色面包车的车主信息也无法核实。” 他顿了顿,“接下来需要技术科加急处理这些证物,尤其是 DNA 比对和指纹库比对,同时扩大加油站和小卖部的监控排查范围,寻找嫌疑人的更多行踪。”
小杨点头:“泥土成分检测也很关键,只要确定红褐色泥土的来源,就能找到嫌疑人抛尸前的活动区域。另外,死者连衣裙口袋里的白色塑料袋,内侧的褐色粉末成分也需要检测,可能是死者生前接触过的物品残留,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