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尝不是如此?”
“尽管北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但苦寒之名在外,又屡遭突厥侵扰,这些被固定死的印象,实在是很难打破,还是徐徐图之吧?”
李恪的这一席话一说完,袁天罡的脸色就变得有些难看起来。
他这一次孤身前来投靠李恪,就是看中了李恪,当初在长安时,赈灾救民,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品德。
更是在突厥使者面前,表现出来的那种果敢与睿智。
那时的李恪,面对突厥两位王子的挑衅,毫不畏惧,展现出了非凡的气度和谋略,赢下了赌注。
最后,就算是被他们掳走,也成功脱困不说,更是在北地立下赫赫战功。
有一种其他皇子没有的坚毅、担当与品质。
一直以来的表现,也是智慧超群。
只是这一段时间,他将封地上的事务,全权交给了下属去处理,自己则东跑西跑,不知道在做些什么?
难道,“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已经沉浸到权力带来的安逸之中,从而忘却了初心?
又或者,“金屋藏娇”,沉迷于某些短暂的温柔乡与享乐,从而失去了进取之心?
看到李恪最近的表现,一直修心有成的袁天罡,一时间也不由得散发思维的想道。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殊不知,最近一段时间,李恪沉浸在对“传国玉玺”的追寻中。
导致这一段时间,李恪有些忽视放松了,对封地乃是大唐的关注。
这才没有及时的领悟到袁天罡话里话外的意思。
但好在,李恪并非顽固不化之辈。
他很快便从袁天罡的神色中,察觉到了不妥之处。
立马放低姿态说道:“不瞒袁先生,本王最近确实是被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耽误了不少精力,乃至于疏忽了封地的治理。”
“先生的提醒犹如当头棒喝,让本王瞬间清醒。本王深知自己肩负着北地百姓的期望与大唐社稷的重任,断不可再如此糊涂下去。”
“先生智慧超群,还请先生为本王指点迷津,如何才能尽快解决当前北地面临的困境,尤其是这人口难题。”
李恪先是果断承认自己的错误,又乘机含蓄的夸奖了一番袁天罡。
就算袁天罡为人淡泊,此时看向李恪,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之色,
他微微点头,神色稍缓道:“殿下能及时醒悟,实乃北地之幸。”
“战地征粮,本就是兵家大忌。当今陛下,乃是有数的军事大家,曾经更是贵为天策上将,节制天下兵马,这个道理他不会不懂。”
"不知道,殿下知不知晓,陛下为何会在北地征集二万石粮草?"
“难道不是觉得本王有钱有粮,所以才向本王伸手征粮的吗?” 李恪疑惑地问道。
面对李恪的这么一句颇为自负,且很有自知之明的话。
袁天罡听完之后,一时间也是哭笑不得。
刚才还略显气闷的心情,也随着这句话烟消云散。
他脸上露出一丝笑容说道:“殿下,理是这么一个理,你说的倒也没错,陛下就是看到你在北地经营有方,财力雄厚,这才会在此时向你征集粮草。”
“但是此举绝非这么简单,背后还隐藏一系列的事情。要知道当今陛下,文治武功,俱是一流的存在。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同殿下一般大小,难道陛下不知道这样会对殿下你产生不公?”
“更何况,去年,熬过了年初的各种灾难,秋收之后,各地上缴的赋税,也已经陆续得抵达了国库。陛下若只是单纯为了解决大军粮草问题,大可从国库调用,或者向其他豪绅大族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