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发出去三天了,周小小站在望海礁的礁石上,海风吹乱了她的短发。她手里攥着林青雨回的电报,上面只有简单的几个字:"活水传脉,静待佳音。"她知道,青雨姐一定在忙着准备孩子们的游学活动,而自己留在这里的任务,就是守护好这些神奇的活水芽。

望海礁的灯塔在身后投下长长的影子,周小小蹲下身,用手指轻轻触碰那株从石缝中钻出的活水芽。半尺高的嫩茎上,几颗透明的小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是凝固的露珠。这是她上个月在退潮时发现的奇迹——原本以为只存在于传说中的活水植物,竟然真的在黄河与大海交汇处生长出来。

"小小,又来看你的宝贝啊?"老渔民郑大爷扛着渔网从沙滩走来,黝黑的脸上皱纹里夹着海风和阳光的痕迹。

"郑大爷!您看,这些籽又长大了一点!"周小小兴奋地指着那些透明的小籽,"我昨天做了记录,比前天大了0.3毫米呢。"

郑大爷眯起眼睛看了看,摇摇头笑道:"我这老眼是看不出来,不过你这丫头倒是认真。这玩意儿真那么稀奇?"

周小小从背包里掏出笔记本,翻到画着河图玉璧的那页:"您看,这上面的纹路和活水芽的根系一模一样。张教授说,这可能就是古书上记载的'水脉密钥'之一,能连接黄河和海洋的生态平衡。"

郑大爷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从兜里掏出几个海螺递给周小小:"拿着,晚上煮汤喝。你这城里来的丫头,一个人住灯塔也不怕。"

周小小笑着接过海螺,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三个月前,当她独自留在望海礁继续观察活水芽时,是这些朴实的渔民接纳了她。灯塔废弃多年,是郑大爷带着几个渔民帮她修好了门窗;没有淡水,是渔村的孩子们每天轮流给她送水;暴风雨来临时,是渔妇们硬把她拉回村里住。

回到灯塔,周小小将海螺放进铁锅,然后继续整理她的观察记录。墙上贴满了活水芽每天的生长照片,桌上摆着十几个玻璃瓶,里面装着不同盐度水样中活水芽种子的发芽情况。最让她惊喜的是,无论淡水还是海水,这些透明的种子都能发芽,只是生长速度略有不同。

"这太不可思议了..."周小小对着显微镜喃喃自语。镜头下的活水芽细胞排列成奇特的螺旋状,与普通水生植物完全不同。她想起张教授的话——这可能是一种远古时期就存在的过渡物种,能够在咸淡水交替环境中生存。

窗外,海浪拍打着礁石,周小小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渔村的孩子们气喘吁吁地跑上来,领头的阿海手里举着个玻璃罐:"小小姐!我们在南滩又发现了一株!"

周小小几乎跳了起来,抓起背包就跟着孩子们往南滩跑。夕阳把沙滩染成金色,在靠近潮间带的一块礁石旁,一株稍小的活水芽在微风中摇曳。与第一株不同的是,这株的茎干呈现出淡蓝色,结出的籽也略大一些。

"太棒了!"周小小小心翼翼地测量记录,然后从背包里取出特制的网格罩,轻轻罩在新发现的活水芽上,"这样涨潮时就不会被海浪冲坏了。"

回到灯塔已是夜幕低垂。周小小点燃煤油灯——这里还没有通电——开始给林青雨写信。她详细记录了新发现的活水芽特征,还夹了几颗最早那株结出的透明种子。写到一半,窗外突然电闪雷鸣,一场夏季常见的暴风雨来了。

周小小急忙去关窗户,就在这时,她看到灯塔下的礁石区有微弱的蓝光闪烁。顾不上穿雨衣,她抓起手电筒冲了出去。雨水打在身上生疼,但她顾不得那么多,因为那蓝光的位置正是第一株活水芽生长的地方。

礁石被雨水冲刷得滑溜溜的,周小小几次差点摔倒。当她终于爬到活水芽旁时,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呆了——活水芽在雨中散发出柔和的蓝光,那些透明的籽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有几颗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