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王文涵的支持(2 / 2)

笙书传 山里听雨 2333 字 1个月前

事务都作了明确,朝中众臣见他处理政事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心中也是钦服。

然后,高笙书抛出了自己的问题:

“诸位卿家,朕观古之兴衰,察今之治乱,深感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贤才者,国之重器,社稷之栋梁也,我朝若无贤才辅弼,纵有九重宫阙,亦如广厦无柱,虽拥四海之富,终成无源之水。

“而我朝沿用的九品中正之制,已成膏粱子弟盘踞朝野之天梯,弊病丛生。长此以往,将导致政务荒废,社会动荡,朕以为,此制若不除之,国将不国。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高笙书的这番话,石破天惊,令朝臣目瞪口呆。今天朝堂的许多人,正是依靠这九品中正制上位,尸位素餐,却享尽了荣华富贵。而且,这项制度,还可以让他们的子孙世代都能享受到朝廷的红利,从内心来说,他们都是这项制度的强有力支持者。因此,面对高笙书的言辞凿凿,他们一时却都不作轻易表态。

高笙书见自己作为一国之君的提议,却是无人附和,他心里不免有些愠怒。正在此时,有一人走了出来,高笙书一看,正是他的昔日同窗王文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王文涵来到高笙书跟前,说:

“陛下高瞻远瞩,一语道破九品中正制之弊病,臣心中万分钦服。此制在我朝行之有年,百弊丛生,不可不察。中正者,操品评之权,定人物之高下,全凭私情,罔顾公义。有权势者,纵使无才无德,亦能凭其门第家世,轻易获得上品,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寒门贤才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亦难有出头之日,此为大不公。

“再者,中正官多为地方豪强大族把持,他们任人唯亲,拉帮结派,那些攀附权贵者,即便庸碌无为,也能平步青云;而坚守正道、有真才实学者,因不愿同流合污,被排挤打压,仕途坎坷。长此以往,朝堂之上,尽是趋炎附势之徒……”

王文涵侃侃而谈,高笙书听着频频点头。

啊哈,咱知道王文涵也是出身寒门,只因有了谭老夫子的推荐,他才得以进入朝堂,故此,他是深有体会,所以对这九品中正制大家挞伐,不错不错,正和咱的意思。

群臣听完王文涵的长篇大论,虽然有人也有些动容,但大部分人却仍是保持沉默,他们内心仍是不舍得放弃九品中正制,但一时也不敢反驳王文涵,怕捋了高笙书的龙须,所以,他们以沉默表示自己的反抗。

这时,吴松鹤忽然问道:

“陛下,臣听了王大人的高论,心中也赞同废除这九品中正制,只是,铨叙人才总要有标准,没了九品中正制,我朝又该如何选贤任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