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老乡送书信喜煞人(3 / 5)

说:“不要再盛了,俺喝好了!”

那边,耿兰已经找到了姥爷的老花镜,踮起脚来给姥爷戴上,说:“姥爷,你快点儿读俺爹的书信嘛,大声读!”

看老人家眯着眼睛磕磕巴巴读得很费劲,张老乡说:“老人家如果不介意,不如让俺来读哇。俺认得几个字,眼睛也好使一些。”

老人家赶快把书信递给张老乡,说:“不介意,不介意,介意什么呢?你快读,你快读!”

张老乡口齿清楚地大声读着这封望眼欲穿的书信,两位老人和郭氏忍不住喜泪涟涟……

郭氏娘一边擦眼泪一边对耿兰说:“兰儿啊,快去告诉你舅舅和舅母……”

话音未落,耿兰已经跑出去了。

很快,郭氏的弟弟和弟媳拉着六岁的儿子郭栋从饼铺的前台跑过来了。张老乡就将他见到耿家父子四人的详细情况,以及耿老爹要他带的话、“耿记粮油零售店”的经营状况等等,都仔仔细细地讲给大家伙儿听了。泪水和笑容同时出现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等大家伙儿激动的情绪稍事平息下来后,郭氏的弟弟急切地问张老乡:“张大哥,你还去那边做生意吗?”

“还去啊,那边事情不少,很忙呢。俺本来想着八月十三可以到家的,这样,过节之前就可以把书信送来的。结果在省城的表哥家里给多耽搁了两日,直到昨儿个下午才到家。俺不能多住,准备月底就走,而且走的时候连家眷也一起带上。这以后哇,就在那边安顿下来生活了。今儿个你们就修一封书信哇,俺好给耿兄弟和娃娃们带过去!”

郭氏的弟弟高兴地说:“正是哩。俺这就去拿纸、墨、笔、砚来!”

郭氏的弟媳也高兴地说:“俺这就去对面的饭铺去,告诉他们给咱们准备好午饭!”

不等谁回话再说什么,夫妻俩就小跑着一起出门去了。

他们走后,郭老爷子试探着问张老乡:“你爹娘年纪也不小了哇,跟前可还有人?”

张老乡说:“有的,俺的兄弟和姊妹都在跟前,而且爹娘的身体都很硬朗,不需要太多的照顾,俺会给他们多留些银子的。”

看到郭老爷子在不经意间轻微地叹息了一声之后,又无声地点点头,张老乡已经明白老人在想些什么了。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唉,做人难哪,不能两全哇!你们是不知道,这去汉口镇的路途太遥远了,来来回回的很耽误时间呢!所以啊,俺以后恐怕只能隔几年回来看望一次了。眼下外边的生意做得挺好,倘若不再做了,真很可惜的。所以俺想再做些年,把俺那两个小子也培养出来。等到俺的爹娘老了需要照顾的时候,俺们老两口也该能落叶归根回来了。”

郭老爷子听了,使劲地点点头,亲切地对张老乡说:“大侄子你说得很对,过些年就回来哇!这老话不是说了嘛,‘父母在,儿不远行’,尤其是爹娘年纪大了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不一定是你能给他们多少银子哇!”

说着话,郭氏的弟弟已经抱着文房四宝,郭氏的弟媳拿着一沓子信纸回来了。此时,郭氏已经把桌子收拾开了,夫妻俩就把这些东西都放在桌子上。郭氏赶快起身往砚台里放些水,弟弟很快就“嚓嚓嚓”磨好了墨。这边,郭氏和弟媳把信纸也铺好了,弟弟高兴地拿起毛笔给张老乡递过来,说:“就请张大哥代笔写哇。张大哥是文化人儿,俺那两字说不明白事儿。”

张老乡也不客气,伸手接过毛笔笑着说:“好哇,那就由俺来代笔了。大家伙儿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俺看怎么写最合适。等写完了以后,俺读给大家伙儿听。如果写得不合适,咱们再修改,直到大家伙儿全都满意了,咱才算写好了!”

如此,在全家人七嘴八舌的热闹气氛中,张老乡终于把家书写好了。读了两遍,大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