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运筹不问潮来去(1 / 2)

1979年12月,珠江河畔的广州城,依旧散发着温润而蓬勃的气息。虽说已是寒冬时节,但岭南的暖阳毫无吝啬之意,将温暖倾洒在每一处角落,使得这座城市全然不见北方冬日的凛冽。

江畔的榕树,依旧枝繁叶茂,像一把把撑开的巨伞,在地面投下大片斑驳的树影。枝条随风轻轻摇曳,偶尔拂过路人的肩头,像是在诉说着悠悠往事。树下,老人们悠闲地坐在石凳上,有的摇着蒲扇,唠着家长里短;有的专心致志地下着象棋,棋盘旁还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早茶,茶香随着微风飘散,萦绕在周围。

沿着滨江路前行,路边的骑楼错落有致,展现着独特的岭南风情。骑楼底层,店铺林立,热闹非凡。裁缝店里,缝纫机的哒哒声与老板娘热情的招呼声交织在一起;杂货店的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偶尔有几个孩子在店门口张望,眼睛盯着那花花绿绿的糖果,满是渴望。街边的蔬菜水果摊,摊主们大声吆喝着,摊位上的蔬菜水灵灵的,带着清晨的露珠,鲜嫩欲滴;水果则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挑选。

珠江水面波光粼粼,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有满载货物的货轮,发出低沉的轰鸣声;也有小巧的渔船,渔民们熟练地撒网捕鱼,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远处,海珠桥横跨两岸,桥上行人如织,自行车的铃铛声此起彼伏。偶尔有一辆越秀牌公交车缓缓驶过,车身喷绘着简单的广告,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

空气中,弥漫着粤菜独有的鲜香。街边的茶楼里,食客们围坐一桌,点上一笼热气腾腾的虾饺、一份软糯的肠粉,再配上一壶香茗,尽情享受着美食带来的愉悦。伙计们在桌间穿梭忙碌,热情地为顾客添茶倒水,欢声笑语回荡在茶楼内外。

这就是1979年12月的广州滨江路珠江河边,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既有岁月沉淀的悠然,又隐隐涌动着新的活力与希望 ,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腊月的珠江水面泛着碎金般的波光,下午三点的阳光斜斜切过西堤码头的水泥台阶。凌晨攥着轮渡船票的指尖微微发白,帆布挎包随着步伐撞在腿侧,里头装着的《明报画刊》校样沙沙作响。两天前他就是从这里登上广九直通车,此刻渡轮的柴油味混着江水腥气扑面而来,恍惚间竟与昨夜黎坤家飘出的酒香重叠。

汽笛长鸣震碎粼粼倒影,中大码头的木栈桥在脚下吱呀作响。凌晨踩着褪色的红漆台阶往上走,看见几个孩童蹲在岸边玩泥沙,塑料桶里盛着几尾银白色的小鱼。远处中山大学的钟楼传来报时声,惊起芦苇丛中一群白鹭,扑棱棱的振翅声惊破了午后的静谧。

沿着滨江路疾走,骑楼投下的阴影在他身上忽明忽暗。街边修表匠的铜铃铛叮咚作响,茶水铺飘出的菊普茶香混着缝纫机的咔嗒声。经过沙基惨案纪念碑时,卖艇仔粥的阿婆掀开竹编笼屉,氤氲热气里飘来花生与鱼肉的鲜香:"后生仔,来碗热粥?"他匆匆摆手,旅行袋里香港带回的凤梨酥包装纸窸窣摩擦。

大元帅府的青砖外墙爬满枯萎的炮仗花藤,凌晨掏出钥匙打开小洋楼的雕花铁门。工作室的玻璃窗蒙着层薄灰,阳光穿过积尘在画案上投下光柱,未完成的太空褛设计图边角微微卷起。他将旅行袋甩在藤椅上,帆布挎包"咚"地砸在桌面,震得墨水瓶里的狼毫笔摇晃不停——桌上堆着的许多助理邹瑜整理好的工作日志。

凌晨顾不上拂去椅面的灰尘,便将旅行袋重重甩在斑驳的柚木桌上。瓷杯与紫砂壶在震动中轻响,未拆封的普洱茶叶罐滚到图纸边缘,却不及他扯开挎包拉链的动作迅猛。邹瑜工整的工作日志摊开在桌面时,墨迹未干的字迹还带着钢笔特有的涩感。

斜阳透过蒙尘的玻璃窗,在工作日志的牛皮纸页上烙下金边。凌晨摩挲着钢笔,视线扫过密密麻麻的字迹: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