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分配失衡、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薄弱……每一项都在提醒他,必须按下“减速键”。他要的不是简单的数字下降,而是要让土地使用回归“合理区间”:既不能让这片土地被过度开发得喘不过气,也不能让宝贵的资源躺在那里睡大觉,得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为可持续发展铺好路。
这份清醒也延伸到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上。连续三周,省政府会议室的灯光都亮到很晚,孙国华和刘省长一道,召集了省内头部房企的老总、各大银行的负责人,一场接一场地开座谈会。
会议室里的茶水咖啡续了又续,讨论声时而激烈时而凝重。孙国华在会上不止一次敲着桌子强调:“房企把银行贷款当‘提款机’,拼命加杠杆往房地产里砸钱,这事儿得有个度!”他太清楚其中的风险了——要是房价能一直像坐火箭似的往上冲,或许还能靠着高周转掩盖问题;可一旦市场降温,房价涨不动了,甚至跌了,那些堆成山的负债就会立刻变成烧手的烙铁。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到时候,房企扛不住,银行的坏账跟着冒出来,整个经济链条都可能被拖下水,那可不是小事,简直就是埋在土里的“不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炸响。
他和刘省长算的是一笔长远账:提前敲警钟、划红线,就是要让房企和金融机构都冷静下来,别被短期的利益冲昏头。与其等炸弹真的响了再手忙脚乱,不如现在就把引线掐断,让整个行业在稳健的轨道上往前走。
再说省政府这边,刘省长的办公桌上,曾经常年摆放着各地市的GDP增速排名表,每一个数字的涨跌都牵动着他的神经。但如今,那份表格早已被成堆的房地产金融风险评估报告、实体经济产业图谱和高科技企业名录所取代。
孙国华一次次推心置腹的分析,那些关于房地产泡沫破裂的警示案例,像重锤般敲碎了他对短期经济数据的执念——他渐渐明白,GDP的数字再亮眼,若是架在房地产的泡沫上,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一阵风就能吹得摇摇欲坠。
现在的刘省长,思维重心早已悄然转移。每天清晨,他会雷打不动地召集金融办、发改委的干部们开会,手里攥着的分析报告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房企的负债率、银行的涉房贷款比例、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的比重。“降温不是硬着陆,得有章法。”他在会上反复强调,研究的是如何通过信贷政策微调,给房企的高杠杆“慢慢松绑”;如何引导市场预期,让房价回归理性区间,既不让投机者钻空子,也不让刚需群体慌了神。
更让他上心的,是如何将资金从房地产的“虚火”中解救出来,并引导它们流向实体经济的“沃土”。为此,他亲自带领团队不辞辛劳地奔波于省内各个工业园区之间。他们仔细观察生产线的运转情况,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询问他们在融资方面所面临的难题。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前往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调研。在那里,他与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思考如何让资本向芯片研发、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倾斜。他深知,这些领域代表着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只有将资金投入到这些具有潜力的领域,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钱要花在刀刃上,花在能让经济真正强身健体的地方。”刘省长常常这样强调。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地实体经济的短板以及高科技产业的突破口。这些文字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透露出他要给经济结构“换血”的坚定决心。。
清晨六点的微光刚漫过窗帘缝隙,孙国华正揉着惺忪的睡眼起身,床头柜上的手机突然急促地响起来,屏幕上跳动着“老婆江雪”几个字。他随手划开接听,还没来得及说句“早”,妻子带着哭腔又难掩雀跃的声音就撞了进来:“老公!成了!月月收到哈佛的录取通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