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什么准备。
哼哼。
那当然是…
叫盟友的准备。
解放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你遣人八百里加急。
给自己盟友鲜卑、西域诸国,寄出了林忠会议上所言的《伐高丽檄,三罪昭彰》,获得了盟友们的一致认可。
他们觉得这高句丽也确实太过分了。
居然胆大到对于自己的盟友大明做出了这么多坏事,甚至还想影响他们与大明的关系,简直天地为之不容。
因此,他们决定响应大明的号召,发兵与大明合击高句丽。
其中,以鲜卑可汗拓跋绾出兵最多——军兵多达五万人。
而西域诸国为最少——军兵万余。
但这两者的加入,却使得大明征伐高句丽前夕声势更加浩大,更令高句丽再次星夜遣使希望与大明求和。
长安城,大明中央办事处——
高句丽的使者在大明官吏们的冷眼下,当众抗声争辩——
“吾等小国曾闻大明主席热爱和平,为何如今却要把无数百姓推进战争的泥潭之中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您就不怕被百姓们披麻戴孝吗?”
很显然,高句丽的使者是有备而来,他了解你这位在峥嵘岁月中南征北战,而今却逐渐平和的主席。
你早已不热爱争斗,而是更热爱民生了。
不过,尽管你现如今已不热爱战事,但这一次,对于他的言语,你却不为所动,甚至还两眼直视这名使者,毫不留情道——
“首先,不愿意和平的是你们。”
“其次,为了未来的太平,大明百姓从不惧怕牺牲、流血。”
说罢,你就让人把其扔了出去。
而也正如你意料的一般。
大明中央的抢先一步的开启战事,不仅没有让承平三年的百姓们不解,反而得到了他们的鼎力相助。
毕竟,高句丽的罪行,在被你们公之于众之时,就被百姓理解了。
更何况,在大明重视教育之风之下。
武,这个充满杀伐的字。
早就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止戈为武,铸剑为犁。
你们大明行武,从不是为了压迫,而是为了往后百姓万世的欢乐,太平。
军民本一家。
大明百姓们相信,也明确支持,大明中央的决定。
为此,甚至有部分逐渐富裕的百姓们拿出钱粮捐赠给大明中央,希望贡献自己一些微薄之力。
长久以来的发展,与民让利,藏富于民的政策,终使得大明获得了回报。
解放十二年四月,大军出发。
关中百姓相送百里,所送之粮食,一度让管理后勤的官吏愕然。
……
史书记载:明军发长安,关中父老箪食壶浆,填塞官道,至潼关,粟盈百车。
督粮官慨然曰:“百姓相送出潼关,不破明贼誓不还,裹革何须辽水畔,青山处处是明墦。”
是夜三军念之感泣,声震十里不绝,士气大振。
————《明史?解放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