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这样结案了?(2 / 3)

再次回到明朝 冷榆枫 1620 字 10个月前

附和。

天启帝高坐于龙椅之上,面容冷峻,眼神中却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犹豫与挣扎。他的目光在魏忠贤与张国纪之间来回游移,仿若在权衡着天平两端那沉甸甸的利弊。

眼前的这封书信,看似平常无奇,可魏忠贤那言之凿凿的指控又让他无法轻易忽视。他深知魏忠贤在朝中的势力与手段,其党羽众多,耳目遍布,若真如他所言,张国纪谋反一事属实,那这无疑是一颗足以撼动大明根基的重磅炸弹。可张国纪的申辩又如此恳切,言辞间的真诚似乎也并非全然作伪,况且还有孙承宗站出来力挺,以张丹枫之事为例,为张家的忠诚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天启帝的内心犹如被风暴席卷的海面,波涛汹涌,难以平静。一方面,他害怕错放了谋逆之人,致使大明陷入内乱的深渊,那他将成为大明的罪人,愧对列祖列宗;另一方面,他又担忧被奸人蒙蔽,错杀了忠臣,寒了天下士子之心,使朝廷失去人心向背。他紧紧地握着扶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这寂静得让人窒息的大殿之上,每一秒的流逝都仿佛被无限拉长。天启帝的脑海中不断闪过各种念头,他想起了往昔朝廷中的种种纷争与暗流涌动,想起了那些似有若无的针对皇权的阴谋传言。他深知这宫廷与朝堂之下,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与权谋算计,而此刻,他必须在这迷雾重重中做出一个正确的抉择,一个关乎大明命运与他自身声誉的抉择。可这抉择是如此艰难,如同一把双刃剑,无论怎样选择,似乎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与未知。他的嘴唇微微颤动,欲言又止,那未出口的话语仿佛被这凝重的气氛所吞噬,整个大殿弥漫着一股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与压抑。

天启帝在大殿上经过一番犹豫和挣扎后,最终做出了将张国纪免官放归故乡的决定 。

一方面,张国纪言辞恳切的申辩以及孙承宗以张丹枫之事为例的力挺,让天启帝对张国纪谋反一事产生了疑虑,他意识到仅凭一封书信难以确凿认定张国纪就是张士诚后人并意图谋反。另一方面,天启帝对张国纪之女张嫣皇后仍有夫妻之情,也不愿因这尚无确凿证据之事而轻易惩处皇后之父。

魏忠贤听到天启帝的裁决,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强烈的失望与愤懑。他那原本志得意满的面容瞬间阴沉下来,嘴角微微抽搐,眼中闪烁着阴鸷的光芒。

在他的预想中,张国纪此次必定会被打入万劫不复之地,以谋反大罪论处,株连九族也不为过。他精心策划、步步为营,本以为胜券在握,那封书信便是他扳倒张国纪的有力武器。可如今,天启帝仅仅是免官放归,这与他所期望的结果相差甚远。

“哼!陛下这是被那张国纪的巧言令色所迷惑,还是被孙承宗的一番话左右了?”魏忠贤在心中暗自恼怒,他觉得自己的一番苦心与谋划都付诸东流。他深知,张国纪一旦逃过此劫,日后必定会成为他的心头大患,说不定还会伺机报复。

魏忠贤握紧了拳头,暗暗发誓,绝不会就此罢休。他那阴冷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宫殿的墙壁,射向远方的张国纪,心中盘算着如何在日后继续寻找机会,将张国纪及其家族彻底铲除,以绝后患。他的身影在宫廷的阴影中显得愈发阴森可怖,那股弥漫在他周围的权谋欲望与狠辣气息,似乎比以往更加浓烈,仿佛一场新的风暴正在他心中悄然酝酿。

张嫣站在后宫的庭院之中,听闻天启帝的决定后,娇躯微微一震,脸上瞬间被失望的阴霾所笼罩。她的眼眸中原本闪烁的期待之光,此刻如风中残烛般渐渐熄灭。

那精致的面容上,眉头轻轻皱起,仿佛能拧出一抹化不开的忧愁。她本以为天启帝会明察秋毫,还父亲张国纪一个清白,可如今这“免官放归故乡”的处置,虽看似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