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前无古人(3 / 5)

胁到君位的稳固。

等到了侄子在位为君之后,他们会变成侄子的后盾。

那也是楚国的特殊国情之一了。

公子比说完,好些人用怀疑的目光打量起了子庚。

怀疑什么?他们怀疑子庚在逃避啊。

只不过,没有外力的介入,单靠他们确实是没有能力夺回自家的都城。

“我们亡国必定会震动列国,可是……我们唯一的盟友已经被驱赶到遥远的西边,有实力襄助的齐国、宋国恐怕不敢介入。”子庚说道。

很多话让子庚来说会像是在逃避,要命的地方是他说得全是大实话。

春秋时期的楚国只有一个真正的盟友,那便是秦国。

楚国与秦国的结盟是出于地缘上的考虑。

说白了就是,楚国与晋国是竞争对手,秦国与晋国是死敌,他们有走到一起的需要。同时彼此在利益上没有什么矛盾,相反双方有共同的追求。

楚国君臣有进行过复盘,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正是秦国被灭,残存的秦人躲到遥远的西边,作为楚国衰弱下去的时间节点。

什么意思?

如果秦国可以威胁到晋国,起码晋国不敢将所有力量投放到楚国这一边。

所以是,晋国不再被秦国所牵制,有了余力对付中原列国。

等晋国解决了中原列国,楚国一下子就要在竞争中落到了绝对的劣势。

因此秦国不止对楚国显得很重要,对于中原列国来说一样扮演着很关键的角色。

楚国君臣的推论过程出错,结果却是对的。

的的确确是秦国被楼氏驱赶到遥远的西边,晋国才对楚国真正发力,后面来自中原列国的不稳定因素也一个接着一个被晋国解决。

所以说,秦国不再具备对晋国的牵制,的确能够看作是历史的一个拐点。

许偃不是单纯想要拆台,有些话不得不讲而已,说道:“我们不是没有争取过齐国,可是齐国的反应很平淡。他们之前不敢介入,现在更不敢介入;宋国主动靠拢向我们,可是……我们拒绝他们帮郑国夺回失地的建议,明知道晋军会兵逼‘商丘’而离开。”

宋国君臣确实拿出帮郑国光复失地的建议,期望以此拉拢到郑国,形成以楚国为核心,宋国和郑国全力配合楚国与晋国展开对抗的格局。

楚国、宋国和恢复疆域面积的郑国,三个国家要是精诚合作,的确有很大可能性扛住晋国,使得僵持的局面出现。

宋国君臣的设想具不具备可行性?简直是太具备了。

然而,宋国君臣搞错的事情只有一件,连续损失惨重的楚国没有信心再跟晋国正面对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即便是留在宋国,有信心战胜多达二十万的晋军吗?”子庚问出了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

许偃一下子变得没话说。

那的确没有错,楚国君臣现阶段根本不敢正面挑战晋国,搞得连捣乱都要偷偷摸摸了。

要说的话,楚国君臣想着优先解决吴国,能够说是错误的吗?恐怕是不能的。

如果晋国由其他人来说了算,晋军支援吴国是一定的事情,只是奔袭楚国都城的事情很难发生。

并不是没有卿大夫会那么想,主要是不敢那么做,哪怕是敢做,也要有愿意配合的卿大夫。

这一次不是楼令亲自南下,换成其他卿大夫,甭管是谁担任主将,作为主将前往奔袭怕被卖掉,得到命令的卿大夫不愿意执行,计划要怎么实施?

而楼令亲自南下,郤至相信楼令这个好哥们。

他们一个敢想也真的下令,另一个利索地将事情给办成了。

子庚说二十万晋军,哪来的二十万晋军?

当时,晋国的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