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彩礼节(1 / 3)

八月的阳光透过厨房纱窗,在李玉兰花白的发丝上跳跃。她正仔细揉着面团,准备做女儿最爱吃的枣花糕。

手指在面团间穿梭,思绪却飘向了远方——再过半个月就是中秋,她盘算着趁团圆节把女儿的婚事定下来。

“妈,我回来啦!”陈晓芸清脆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二十三岁的姑娘像一阵风似的卷进厨房,从后面抱住母亲,下巴搁在李玉兰肩上,“做什么好吃的呢?哇,枣花糕!”

李玉兰笑着侧过脸,蹭了蹭女儿的脸颊:“就知道你馋。小刘呢?没一起来?”

“他加班呢。”晓芸洗了手,捏起一块红枣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说,“妈,我跟你说个事,刘明他们家邀请我们中秋去他家过节。”

李玉兰手上的动作顿了顿:“中秋不是该在自家过吗?我正想跟你商量,是不是该请他们家人来坐坐,谈谈你俩的事?”

晓芸顿时没了笑容:“又来了妈!不是说好了不着急吗?”

灶台上的水壶突然尖叫起来,打破了母女间骤然紧张的气氛。

李玉兰第一次见到刘明,是在去年初夏。晓芸挽着一个高高瘦瘦的男生进来,男孩手里拎着两盒茶叶,笑得腼腆:“阿姨好,我是刘明。”

那时李玉兰是满意的。刘明在科技公司做工程师,家境虽普通但为人踏实。餐桌上,他记得给每个人布菜,会细心地将鱼刺挑出来才放到晓芸碗里。临走时,他还悄悄把厨房里坏了的水龙头修好了。

“妈,怎么样?”送走刘明后,晓芸迫不及待地问,眼睛亮晶晶的。

李玉兰摸着女儿的头:“只要你喜欢,妈就喜欢。”

此后一年多,刘明成了家里的常客。他会陪李玉兰逛菜市场,耐心听她讲晓芸小时候的糗事;会在李玉兰感冒时主动买药送过来;甚至还在李玉兰生日时,送了一条她多看了两眼的丝巾。

所有这些细节,都让李玉兰觉得可以放心把女儿交出去。直到提起婚事。

八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李玉兰终于忍不住了。晚饭后,她切了一盘西瓜端到客厅,状似随意地开口:“晓芸,刘明,中秋快到了,我想着是不是该请你们父母见个面,商量商量后续的事?”

刘明手里的西瓜顿在半空,晓芸的笑容僵在脸上。

“阿姨,这个...我爸妈最近比较忙,可能...”刘明支吾着。

晓芸急忙接话:“妈,我们都才工作不久,不着急结婚。”

李玉兰放下水果刀,刀尖碰在玻璃盘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谈了一年多了,也该有点打算了。又不是让你们明天就结婚,先把事情定下来不好吗?”

那晚刘明提前离开,晓芸第一次没送他到楼下。

中秋前夕,李玉兰独自去了金店。在柜台前徘徊许久,她选中一对镂空雕花的金手镯——晓芸出生时,邻居赵阿姨就送过一对小小的银手镯,上面铃铛叮当作响。李玉兰还记得女儿挥舞着小手,笑声和铃声融在一起的场景。

“嫁女儿总要有点金器压箱底。”店员包装时笑着说。

李玉兰摩挲着首饰盒,心里算着账:彩礼要个三万六或者六万六,图个吉利,这些钱最后都会给晓芸带回去。再加上自己准备的五万积蓄和这对金镯子,女儿在婆家也能有点底气。

她甚至偷偷去看过新房小区,打听哪所小学更好——尽管晓芸总是笑她想得太远。

中秋前一天,晓芸和刘明大吵一架。

“你为什么就是不敢跟你爸妈提结婚的事?”晓芸的声音从房间里传出来,带着哭腔。

刘明的回应低沉而模糊。接着是晓芸提高的声调:“我妈不就是想要个态度吗?你们家连出面谈谈都不愿意!”

门猛地被拉开,刘明脸色铁青地走出来,对李玉兰点点头就离开了。晓芸扑在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