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不仅有艰苦的训练,也有温暖的时刻。

夜晚的营区,他们会围坐在一起学唱军歌,《打靶归来》、《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嘹亮;听战斗英雄讲故事,那些发生在并不遥远年代的浴血奋战,让少年们热血沸腾又肃然起敬;和战士们一起包饺子、搞联欢,粗糙的手掌和稚嫩的手一起揉面擀皮,笑声传出去很远。

两周时间转瞬即逝。闭营仪式上,周成煜以综合考评第一的成绩,被评为“优秀营员”。参谋长亲自为他颁发了奖状和一枚小小的、仿制的军功章。

握住他的手时,参谋长低声笑道:“怎么样,小煜?黑脸老王可没少在我这儿夸你。这身军装,将来想不想天天穿?”

周成煜用力点头,目光坚定:“想!参谋长,我一定努力!”

带着晒得黝黑的皮肤、更加结实的身体和满满的收获,周成煜回到了家。他变了,又没变。

变的是气质,更加沉稳自信,行动坐卧间有了点军人的影子;不变的是那份纯朴和对家人的亲情。他兴致勃勃地给家人讲述夏令营的见闻,演示学到的队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周成业虽然都经历过,但依然听的认真,周小小则在厨房准备大餐。

这次经历彻底点燃了周成煜的从军梦。他不再仅仅是幻想,而是开始有了清晰的规划。

他学习文化课更加用功,因为姐姐跟他说过,在过几年,就会恢复高考,到那时,他是要考军事学院的。

他的修炼也更加刻苦,在姐姐的指导下,对内息的运用有了新的理解,不再是单纯追求力量增长,更注重协调、感知和控制。

他甚至开始有意识地阅读《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上能看到的国内外时事,尝试理解参谋长所说的“现代军人更需要聪明头脑”的含义。

时间在平淡而充实的农村生活中流淌,秋收冬藏,转眼又到了年关。

部队那边偶尔会有消息通过李干事传来,主要是关于那批物资的研究进展。

那些日文文件和地图经过专家破译和实地勘验,不仅确认了多处日军遗留的地下工事和仓库,还意外地揭示了一条当时未被发现的、计划用于渗透和撤退的秘密路线,这对于完善当地的国防工事体系和战备交通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那些武器和通讯设备样品,则让相关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如获至宝,为某些技术领域的逆向研究和创新提供了宝贵思路。金条已按规定上缴国库。

这些消息让姐弟俩都感到欣慰,觉得当时的决定无比正确。

年后开春,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那位曾到访过的文物专家在参谋长的陪同下再次来访,这次还带来了省报的一位记者。专家显得非常激动,说:“周同志,感谢你们教育出这么好的孩子!那些资料太珍贵了,特别是其中一份关于日军某种加密技术的说明文件,为我们破译一批尘封的历史电报提供了关键钥匙,解开了一个困扰历史学界多年的谜团!这不仅是军事上的收获,更是历史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省报的记者详细询问了姐弟俩发现箱子的经过,以及他们的家庭和教育情况。周小小和周成煜有些不好意思,只是强调这是任何一个公民都会做的平常事。

几天后,省报的第二版刊登了一篇通讯,标题是《深山献宝显忠诚,红色家风育新人——记周小小、周成煜姐弟的爱国事迹》。

文章详细报道了事件经过,着重赞扬了姐弟俩拾金不昧、心系国防的高尚品格。

文章虽未提及空间、修炼等超常因素,但对木箱内容及其历史、军事价值的描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周家一下子成了县里、公社的骄傲。公社书记亲自上门表彰,学校开了学习会,周围村镇的人们提起周家,都会竖起大拇指。面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