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权斗的暗流(1 / 2)

京城,吏部尚书府。

冯修,吏部尚书,是三朝元老,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这三年替身监国期间,他趁机安插了不少自己人,势力越发庞大。

对于萧承煦亲政后大刀阔斧的整顿,尤其是督察院查贪腐,他表面上支持,暗地里却极为不满——因为不少被查的官员,都与他有关联。

“大人,黑石县的刘彪被拿下了。”心腹幕僚低声禀报,“听说陈默掌握了不少证据,恐怕会牵连到咱们安插在西北的几个人。”

冯修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眉头紧锁:“陆锦棠这是越来越放肆了!一个督察院,竟敢如此兴风作浪,动摇国本!”

幕僚道:“大人,不如咱们在朝堂上发难?就说督察院办案过急,搞得人心惶惶,影响地方稳定。联合几位大人一起上奏,想必陛下会三思。”

冯修沉吟片刻,摇了摇头:“陛下此次是铁了心要整顿,直接反对,只会引火烧身。刘彪这种小鱼小虾,丢了就丢了,不能因小失大。”

他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但也不能让陆锦棠太得意。你去查查那个陈默的底细,看看有没有什么把柄可抓。另外,让西北那几个人收敛些,把尾巴藏好,别给督察院抓到把柄。”

“是,大人。”

几日后,朝堂之上,冯修果然发难了。但他没有直接针对督察院,而是以“秋收将至,地方官需全力筹备,督察院驻点办案,恐分散地方精力”为由,建议“缩短自首期限,让地方官能专心民事”。

“陛下,”冯修出列奏道,“臣并非反对清查贪腐,只是凡事需有度。如今各地官员既要应对督察院,又要处理政务,难免顾此失彼。秋收乃国之大事,关乎百姓温饱,若有差池,恐生民怨。不如将自首期限缩短为二十日,待秋收过后,再由督察院深入调查,岂不两全?”

不少与冯修交好,或自身不干净的官员纷纷附和:“冯大人所言极是,请陛下三思!”

陆锦棠立刻出列反驳:“陛下,冯大人此言差矣!贪腐一日不除,百姓一日不安。若因秋收而放缓清查,只会让那些贪腐之徒心存侥幸,甚至变本加厉。督察院与地方官各司其职,何来分散精力之说?臣恳请陛下,坚持原定期限,勿要动摇!”

萧承煦端坐御座,看着下方争论的群臣,目光在冯修和陆锦棠脸上扫过。他心中了然,冯修此举,名为关心秋收,实则是想给贪腐官员喘息之机。

“冯爱卿,”萧承煦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威严,“秋收重要,清查贪腐同样重要。两者并非不可兼顾。督察院办案,只会打击贪腐,不会干扰正常政务。若有官员以此为借口懈怠公事,或阻挠督察院办案,一律按律严惩!”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自首期限,不变!任何人不得再议!”

冯修脸色一白,不敢再言。其他附和的官员也纷纷低下头,朝堂上的争论,以萧承煦的一锤定音告终。

退朝后,冯修回到府中,脸色阴沉。他知道,这次交锋,他输了。但他并未放弃,只是将手段变得更加隐蔽。

他开始暗中联络那些被督察院查处的官员家属,许以好处,让他们散布谣言,说督察院屈打成招、诬陷忠良,试图动摇民心,给萧承煦施压。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

与黑石县的刘彪、京城的冯修不同,青州知府苏明远,是个难得的清官。他出身寒门,靠着十年苦读考上功名,深知百姓疾苦,为官多年,始终清廉自守,政绩卓着。

督察院的官员抵达青州时,苏明远亲自出城迎接。他看过公文后,当即表示全力支持。

“两位大人,清查贪腐,乃是利国利民之举,本官举双手赞成!”苏明远态度诚恳,“青州府下辖各县,本官都知根知底。有几个县的县令,确实风评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