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争议中的突破:广府文化特色街成推广范本(1 / 2)

广府文化特色街的头三天,像是被全城的热望托了起来。四大歌手的签售会从早排到晚,歌迷们攥着磁带盒在骑楼街的晨光里站队,队伍能从街口绕到巷尾,连卖豆浆的阿婆都学会了哼《彩云追月》的调子——“是那个穿红裙子的歌星唱的嘛,电视里放了三遍!”

千色服装的T台就搭在百年骑楼下,模特们踩着红地毯走秀时,太空褛的拉链声混着相机快门响成一片。有穿校服的姑娘扒着栏杆尖叫:“那件鹅黄色的!我在电台里听过,说是香港最新款!”她们的妈妈则在一旁盘算:“比国营百货的的确良洋气,还不用布票,明天带工资来抢。”

媒体的宣传像给这把火添了柴。省电视台的录播镜头扫过鼎沸的人群,主播笑着说“三天客流量突破十万”;《广州日报》的摄影记者蹲在双皮奶摊前,拍下老师傅给穿喇叭裤的青年舀糖水的画面;连电台的整点新闻都在报:“特色街录音带销量破五万盒,创下本地音像市场纪录。”

更厉害的是市民的口耳相传。工厂里的女工午休时凑在一起:“我表姐昨天买到了歌星签名磁带,说现场能闻到烤生蚝的香味”;大院里的阿姨们提着菜篮议论:“阿芳家的女儿在模特队走秀,穿的太空褛挡风得很,我得去给孙子买一件”。这些细碎的念叨,比任何广告都管用,让没去过的人心里直发痒。

到了第三天傍晚,特色街的灯笼亮起来时,每个摊位前都还排着队。卖鱼蛋的阿勇数钱数得手酸,千色服装的仓库已经空了大半,连芳华十八民乐队的签名乐谱都被抢光。这人气里,有对新潮的向往,有对美味的贪恋,更有对“不用凭票、随心选购”的新鲜——当市民的购买欲遇上放开的活力,这条街的红火,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风雅颂文化传媒公司的签售台刚在骑楼街摆开,林沫、江河、何云露、路远四人一落座,就被潮水般的歌迷围得严严实实。这原是公司早早就定下的吸粉策划——与其在录音棚里打磨声线,不如到人群里接接地气,让歌声里的温度落到实处。

林沫握着钢笔的手被冻得微红,却依旧耐心地在磁带封面上画小音符,有小姑娘怯生生说“姐姐的《明月夜》陪我熬过高考”,她便抬头笑出梨涡:“那我给你写‘前程似锦’好不好?”;江河签完名总不忘加句“天冷,别在这儿冻太久”,粗犷的声线配着细心的叮嘱,惹得阿姨们直夸“这小伙子真周道”。

何云露把卷发别到耳后,给每个递来磁带的人都画朵小桃花,有穿工装的青年说“我女朋友超喜欢你”,她立刻歪头问:“那我写‘祝你们永远在一起’,行吗?”;路远则把“谢谢支持”四个字写得格外认真,有歌迷递来自己画的素描,他当即小心翼翼夹进笔记本:“这是今天最好的礼物。”

这股子毫无架子的亲和,原就在策划之中。邹瑜早跟四人交底:“签售不光是签字,是让大家觉得,你们不是海报上的名字,是能说上话的朋友。”此刻看来,效果远超预期——有阿姨提着刚买的马蹄糕塞给他们,有学生把攒了半月的零花钱换成磁带就为说句“加油”,连抱着孩子的妈妈都让娃喊“哥哥姐姐”。

到签售会收尾时,四人面前的磁带堆已矮了大半,手里的签字笔却还停不下来。林沫的指尖沾着墨水,江河的袖口蹭到了蛋糕奶油,何云露的发梢别着歌迷送的小雏菊,路远的笔记本里夹满了手写的祝福纸条。这场策划好的“吸粉战”,没靠花哨的噱头,全凭实打实的真诚——当明星的光环落到街头,变成俯身倾听的耐心、提笔祝福的用心,名声大振便成了最自然的回响。

散场时,有歌迷追着喊“下次还来吗”,林沫回头挥了挥墨痕未干的手:“一定来!”风卷起她的围巾,也卷走了满街的欢腾——这波“吸粉”,吸的从来不是一时的热度,而是能长久暖在人心的情意。

广府文化特色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