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热度还没褪,省政府会议室的灯光已亮了三个通宵。支持的声音说“这是改革的鲜活样本”,持疑的则担忧“个体经济会冲击国营体系”,争论声里,刘副省长把一份汇总报表拍在桌上——三天客流量12万,解决知青就业117人,个体摊位日均缴税超千元。
“数据不会说谎。”他指着报表上“回城知青自营收入超国营厂平均工资30%”那行字,声音在寂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我们改革,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有活路、有奔头?117个岗位,背后是117个家庭的生计,是他们不用再攥着介绍信等分配的底气。”
这番话像把钥匙,打开了僵持的局面。几天后,一份红头文件从省政府发出,油墨未干的纸页上写着:“推广广府文化特色街经验,鼓励基层学习其‘变通求新、自力更生’精神,为回城知青及待业人员提供个体经营政策支持,简化审批流程,明确税收标准……”
文件传到街道办事处时,主任正对着知青待业名单发愁,看到“允许临街摆摊、放宽经营范围”的条款,当即拍板:“明天就组织去广府街考察!”而特色街的阿勇已经在琢磨:“听说邻市要抄咱们的模式,咱得赶紧把鱼蛋配方再升级,不能被比下去。”
那些曾在会议室里的争议,终究被实践的热度消融。当红头文件的墨香混着特色街的烟火气,当“变通”不再是冒险、“自营”不再是异类,这条街的意义便超越了一条街——它成了一把钥匙,打开了无数人心里“原来日子还能这样过”的新思路,也让改革的春风,真正吹进了市井巷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