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副职可比。这一步跨越,不仅需要过硬的综合素养,更需要对政策走向的精准把握、与核心圈层的高度契合,以及关键人脉的鼎力支持——放眼全省,能在这个节点完成如此“跃迁”的干部,寥寥无几。
当孙国华在省委组织部提供的干部档案里翻到王文浩的履历,指尖划过“副市长”与“省委副秘书长”这两行字时,不由下意识地停顿了片刻,暗自倒吸一口凉气。他在官场浸淫多年,太清楚这一步的分量:这不仅是职务的变动,更是从“地方治理”到“中枢协调”的角色转变,是从“具体执行者”到“决策参与者”的潜在跨越。这份履历表上的每一个头衔,都像一级精心搭建的台阶,既体现着个人的努力,更折射出背后的……
孙国华抬眼望向窗外,省委大院的雪松在风中挺立,一如这份履历给人的感觉:工整,却也透着几分深不可测。
可能是由于常年在机关工作的原因,王文浩对谁都是一副“装出来”的表情,反正孙国华第一眼看见了就不是很舒服。不过,他做事儿很认真,严谨,从不出错,认可没有任何创意,但是绝不能出任何差错,你也不能说他不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他推荐给自己的几个秘书,也都是这样的人,孙国华也不想尝试,干脆直接拒绝掉了。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个人选,就是上次陪同领导视察时遇到的《苏东日报》的时政记者周彤。
其实,俩人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深交,只是一次途中,孙国华坐在车里,透过车窗看见一个记者在登上新闻采访车时,看见地上有一团纸,而这位年轻人把纸捡起来,跑着扔进来旁边的垃圾箱……
就这么一个小举动,引起了孙国华的注意,再下车时,孙国华有意和他聊天,得知他叫周彤,是《苏东日报》跟随此次领导采访的记者。毕业于京城大学,今年二十九岁,老家也是东北的,仔细一问,还是松江省梅河谷市的,也算是老乡了。因为老婆是金陵府的,为了爱情,放弃了留在京城的机会,也放弃了回东北老家,依然追妻至苏东,目前就职于《苏东日报》。
《苏东日报》是苏东省委机关报,能够在这样的新闻单位工作,又担任时政报道记者,本身也说明了这个周彤一定很优秀。
周彤接到省委办公厅通知是昨天下午,报社负责人接的电话,是省委秘书长王文浩亲自打来了。只说了:通知记者周彤同志明天上午到省委书记办公室,其它什么也没说,就匆匆挂了电话。这让报社负责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脸懵。
次日,当周彤站在省委书记办公室门口,他已经有些紧张的发抖了。雕花木门厚重得像座山,他深吸的那口气刚到喉咙就卡住了,耳边全是自己擂鼓似的心跳——比当年在京城大学面试学生会主席时慌,比第一次跟着领导跑突发事件现场时抖,甚至比向老婆求婚时攥着戒指的手还要僵。
“进。”门内传来孙国华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性的沉稳。
周彤推门的瞬间,皮鞋跟在水磨石地面上蹭出轻响,他几乎是屏住呼吸走到办公桌前,双手贴在裤缝,腰弯得恰到好处:“孙书记,您好,我是《苏东日报》的周彤。”视线死死盯着桌面那盆文竹的叶片,不敢抬眼。
孙国华放下手中的红蓝铅笔,指尖在文件上轻轻点了点:“小周,最近怎么样?我记得上次你说孩子五岁了吧?”
周彤猛地抬头,撞进孙国华带着笑意的眼睛里。喉结滚了滚,才挤出一句:“是……是的孙书记,我女儿五岁了,工作都挺好的。”声音发飘,尾音都在颤。不过他还是不忘补了一句:“谢谢领导关心,还记得我女儿的年龄”。
孙国华起身踱到他面前,目光落在他微微发颤的肩膀上。这年轻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衬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腕上那块磨掉漆的电子表——